重要宣導
Important Propaganda
Important Propaganda
(圖文說明:Adobe Stock)
屈公病(Chikungunya Fever)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屬於蚊媒病毒疾病,宿主多以猴、狒狒和人為主,其病原體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屈公病病毒,可引起發熱、皮疹和多發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。主要流行於非洲、印度及菲律賓等部分亞洲國家,這種病毒最早於1952年在非洲坦尚尼亞被發現,「屈公」一詞源自非洲馬孔德語,意指「彎曲身體的人」,描述病患因關節劇烈疼痛而彎腰駝背的模樣。
屈公病 不會人傳人,而是透過蚊子叮咬傳播。
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,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。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,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,稱之為病毒血症期(viremia),此時如果被病媒蚊叮咬,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至9天後,便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,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,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。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及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。
傳播媒介主要是:
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
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
這兩種蚊子也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者,主要在白天活動。
若染病患者被蚊子叮咬,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,2-9天後蚊子便具有傳染病毒的能力。因此若染病者,要記得積極居家清掃,倒掉容器積水,以免病媒蚊造成其他傳染。
令人聞風喪膽,蚊子界的惡霸 — 在臺灣主要傳播登革熱的兩種蚊(圖片來源: Home Run Taiwan)
傳染方式:
潛伏期大約是 3~7天(範圍:2~12天),症狀與登革熱類似,但關節痛更明顯。
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、茲卡病毒感染症相似,包括發燒、關節疼痛或關節炎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疲倦、肌肉疼痛或皮疹。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,而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,甚至數年。
常見症狀:
目前無疫苗,也無特效藥,因此防蚊是關鍵。
預防建議:
蚊子對二氧化碳和體味特別敏感。因此,「運動後或出汗時」,盡快沖洗身體,換上乾淨的衣服,也能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率。此外,蚊子會被深色衣物吸引,因此在蚊蟲多的地方,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也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。
目前 無特效藥物,採取支持性療法為主。
治療內容:
避免使用阿斯匹靈或NSAIDs類藥物(如布洛芬),以免影響出血風險(若與登革熱混淆時更危險)
如果症狀嚴重或關節痛持續,應諮詢醫師。
(圖片來源 : 臺中市衛生局)
屈公病流行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,如:
台灣偶有境外移入個案,本地如有適合的蚊種與氣候條件,也可能發生本土案例。
如需前往相關地區,建議提前做好防蚊措施並關注當地疫情。若返國後出現上述症狀,應盡快就醫並告知旅遊史。
回國後若出現相關症狀要特別警覺。(圖片來源 : HEHO)
屈公病雖然沒有特效藥或疫苗,但只要做好防蚊措施、及早就醫,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。萬通人力提醒您:在守護家人與長輩健康的同時,也別忽視防疫的重要性。
選擇萬通人力,不僅是找到合適的專業照護,更是為家庭健康多一層保障。
讓我們攜手,共同守護每一位需要關懷的家人。
常見成分有 DEET、Picaridin、IR3535,不同年齡適用濃度各有差異。正確使用,才能有效防止蚊蟲叮咬、降低屈公病與登革熱的風險。
左右滑動 ➡️ 查看不同語言版本,提醒雇主與移工朋友們一起注意防蚊,守護家人健康更安心。
萬通人力關心您,守護家人健康從防蚊做起!
夏季蚊蟲多,不論戶外活動還是務農工作,做好防蚊措施最安心!
穿淺色長袖、使用防蚊藥劑、加上務農防護,全方位防護遠離蚊蟲叮咬。
左右滑動 ➡️ 查看不同語言版本,提醒雇主與移工朋友們一起注意防蚊,守護家人健康更安心。
萬通人力關心您,守護家人健康更安心。
更多【移工新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