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文日期 : 2025/8/22
文/陳姵瑜

(圖片來源 : Adobe stock)
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,照護需求正以過去未曾出現的速度攀升。外籍看護早已成為許多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照護支柱。
然而,在過去制度下,聘僱外籍看護必須經過層層評估與審查,其中「巴氏量表」更是許多家庭的第一道門檻。
2025 年的新政策,將對年滿 80 歲的長者免除巴氏量表評估要求,讓申請外籍看護的流程大幅簡化。這不僅是一項制度調整,更是高齡照護政策思維的轉變,背後反映出對家庭端壓力的理解與對人力市場的回應。
1. 照護政策轉向:由功能評估走向年齡門檻
長期以來,巴氏量表被視為評估長者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具。它透過進食、移動、如廁、洗澡等日常生活指標,量化長者的自理程度,並據此判斷是否符合聘僱外籍看護的資格。
然而,實務上這套制度雖有科學基礎,卻也存在兩大挑戰:
- 急迫性與程序性的衝突:長者或家庭遇到突發健康變化時,往往需要即時照護,但評估與行政程序需要數週甚至更長,導致照護需求被迫延後。
- 評估工具的侷限:巴氏量表偏重於身體功能的量化,對於失智症、精神狀態變化等非單純肢體功能衰退的情況,反映不夠完整。
免評政策代表政府在制度設計上,從「醫療機構之專業評估」轉向「年齡條件認定」,以年齡作為快速辨識高風險族群的依據,這樣的轉向,簡化了程序,也讓更多家庭可以提前規劃照護資源。
2.需求家庭規劃:申請門檻降低下的提前部署
免評新政策最大的直接影響,是讓 80 歲以上長者的家庭可以更快啟動照護規劃。對家庭而言,須盡早安排照護計畫:
- 提前評估長者生活狀態
雖然免除了巴氏量表,但家庭仍應自主觀察長者的日常生活能力、慢性病狀況與精神健康,並與醫療人員討論最佳照護模式。 - 提前溝通照護角色分工
外籍看護雖可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,但仍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分擔情感與陪伴責任。免評政策讓聘僱更容易,但家庭內部的角色安排與溝通同樣不可省略。 - 提前整合多元資源
外籍看護並非唯一照護解方,家庭可以同步評估長照 2.0 資源、日間照護中心或居家護理等配套,形成更完整的照護網絡。 - 重症家庭優先處理
政策明確將重症案件列為優先,包括癌症第四期、全癱無法自行下床,或過去一年內已聘用外籍看護的家庭。在國內外媒合與行政審查上,重症家庭可獲得快速處理,確保長者照護不中斷;雇主應備齊醫療證明,讓仲介與照管專員協助確認資格,在媒合過程中,也需明確說明照護需求,確保看護充分理解工作內容。
3.產業招募挑戰:人力供應與媒合速度的雙重考驗
政策放寬雖然縮短了申請等待時間,但也可能引發短期內的人力需求集中,這對產業端意味著:
- 海外招募策略必須前置部署
仲介公司需要與人力輸出國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,提前預估政策上路後的需求高峰,並在海外市場進行人力儲備。 - 培訓內容需更針對高齡族群
因免評政策將帶來更多高齡申請者,培訓課程需增加失智症照護、慢性病管理與緊急應變能力,確保看護能應對複雜情況。 - 媒合流程必須加速且精準
透過數位化媒合系統、雇主需求資料庫與即時溝通平台,能大幅縮短媒合時間,減少因等待而產生的家庭照護空窗期。
4. 雇主關鍵議題:從「聘得快」到「留得住」
在免評政策的影響下,「聘得快」不再是唯一的競爭優勢,雇主必須將重心放在如何讓看護願意長期留任。實務經驗顯示,影響留任率的關鍵因素包括:
- 明確且合理的工作內容
工作範圍若模糊或頻繁擴張,容易造成心理壓力與離職風險。雇主應提前明確溝通每日工作項目與責任範圍。 - 文化與飲食尊重
不同國籍看護可能有特殊的宗教信仰或飲食限制,例如印尼籍看護遵守清真飲食規範,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,不僅有助於日常相處,也能建立互信,提升留任意願。 - 語言溝通工具與支持
語言不通是照護效率與工作滿意度的重要障礙。雇主可提供簡單中文學習資源、使用翻譯工具與教學輔助,幫助看護更快速理解照護需求,減少誤解與摩擦。
透過這些措施,雇主不僅能提升留任率,也能營造穩定和諧的照護環境,確保長者獲得持續、優質的照護。
5.國際比較視角:台灣模式與他國策略差異
從國際經驗來看,新加坡、日本與韓國同樣面臨高齡化與照護人力不足的挑戰,但政策取向各有不同:
- 新加坡:制度偏向「精準投入」,申請條件嚴格,並要求繳交保證金,以確保外籍看護資源優先給重症與失能者使用。
- 日本:透過與特定國家簽署經濟夥伴協定(EPA)引進外籍看護,並要求日語能力達到一定水準,重視專業技能與語言的雙重培訓。
- 韓國:目前外籍看護比例不高,主要依靠國內長照體系,正逐步觀察並評估開放的可能性。
相比之下,台灣免評政策在申請門檻與流程上更具彈性,能快速回應人口結構變化,但也必須警惕供應鏈壓力與品質控管的挑戰。
6.人力仲介角色:連結政策與實務的專業橋梁
免巴氏量表政策的開放,不僅改變了家庭申請外籍看護的流程,也讓人力仲介在整個照護生態系中的角色更為突出。當申請門檻降低、需求量激增,仲介不再只是單純的「人力供應商」,而是家庭與政策之間的重要橋梁,承擔著從招募、培訓到後續管理的全方位任務:
- 海外人力供應的穩定維繫
人力仲介必須長期與主要勞務輸出國(如菲律賓、印尼、越南等)建立穩固的合作管道,確保人力來源穩定,並在國際競爭加劇時,仍能維持足夠的輸入量,避免出現供不應求的窘境。 - 嚴謹的招募與篩選機制
政策放寬意味著申請者更為多元,看護需要面對的照護情境也更複雜。仲介的篩選工作必須更精準,確保引進的人力在專業技能、態度及適應能力上都能符合雇主需求。 - 專業化的培訓與技能升級
隨著高齡長者健康問題的複雜化,看護更符合現況的培訓課程,例如失智症照護、慢性病管理、緊急應變與溝通技巧等,確保在進入家庭後能即時上手。 - 高效率的媒合與行政協助
在需求量快速成長的情況下,縮短媒合時間、協助完成聘僱流程變得格外重要。仲介透過數位化平台、需求分析與即時溝通,能讓雇主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照護人力。 - 雙向支持與後續服務
仲介的責任並不在看護到職後結束,而是持續提供雇主與看護雙方的支持,例如協助解決文化差異引發的摩擦、處理突發健康狀況,以及協調工作內容調整,確保合作關係的穩定與持續。
在免評政策時代,仲介的價值體現在「穩定供應」+「品質把關」+「長期支持」三大面向。透過專業運作與資源整合,仲介不僅是外籍看護輸入的執行者,更是照護品質的守門人,為家庭、政策與社會整體高齡照護體系奠定穩固基礎。
結語
免巴氏量表政策不只是程序簡化,它背後反映的是對家庭照護壓力的正視與政策靈活性的提升。
未來,隨著高齡化趨勢加速,我們更需要政策、產業與家庭三方協力,建立既能快速回應需求,又能長期維持品質的照護體系。萬通人力將持續關注趨勢,並將第一線的觀察轉化為專業行動,協助每一個家庭在變動的制度中找到最適合的照護解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