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點專欄
Focus Column
Focus Column
發文日期 : 2025/8/26
文/張勝彥
圖片中可以看到,一名女員工正被同事同時遞上時鐘、計算機與文件,象徵時間壓力、績效考核與過度要求,這正是職場霸凌常見的情境之一。當員工長期處於這樣的高壓與不公平對待中,容易出現身心疲憊、焦慮甚至離職的情況。萬通人力提醒,若遇到類似的職場霸凌行為,應及時了解相關法律責任與自救方法,才能有效保護自身權益。(圖片來源 : Adobe stock)
職場霸凌,已成為現代勞動環境中一項日益嚴重的心理與法律問題。根據調查,愈來愈多上班族自述曾遭遇霸凌,包括言語羞辱、排擠邊緣化甚至肢體威脅。然而,多數人對於「什麼是職場霸凌」仍存有模糊印象。
根據學術與法律界之共識,「職場霸凌」係指個人或集體透過語言、動作、圖文、網路等方式,反覆施加羞辱、排擠、威脅、戲弄或攻擊行為,致使他人身心、名譽或財產受損,並造成敵意或不友善的工作環境。
舉凡「冷處理」、「散播謠言」、「公開羞辱」、「無故降職」等行為,皆可構成職場霸凌。根據李瀅緹(2014)研究,霸凌多數源於權力不對等,受害者往往缺乏反擊空間。
目前我國尚未通過《職場霸凌防治專法》,但已有下列法規可為受害人提供法律保護:
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第6條第2項第3款
雇主應採取措施預防勞工於執行職務時,遭受來自他人的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。
此外,勞動部已提出《職場霸凌防治草案》,重點包括:
這些制度雖尚未立法,實務中仍可作為舉證與主張依據。
常見行為:推擠、打人、用物品敲打威脅。
法律責任:
常見行為:不讓參與會議、排除專案、集體邊緣化。
法律依據:
實務判決補充: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重勞上字第30號判決認定,排擠與拒絕溝通屬違反職場保護義務。
常見語句:
法律依據:
根據人力銀行2025年調查:語言霸凌為最常見型態,佔比達52%以上。
常見行為:
法律責任:
常見行為:
法律依據:
本類行為常涉及多重法條,建議保留證據並儘速申訴。
常見行為:
法律責任:
即便有情緒正當性,「反擊型霸凌」亦難構成「正當防衛」。
根據《台灣勞工季刊》第61期研究,企業常見問題如下:
人力銀行調查更指出,超過60%的受害人選擇隱忍,平均仍在原職場待超過20個月,原因包含擔心報復、無法舉證或經濟壓力,因此留在原職場環境下繼續服務。
若你是受害者,可依下列步驟自我保護:
主張法律責任:如情節重大,可提起民事求償或刑事告訴。
職場霸凌不僅是人際問題,更是組織風險。企業應:
法律與管理雙軌推動,是職場安全的唯一解方。
面對職場霸凌,不論是受害者、加害者還是旁觀者,都必須正視問題的嚴重性。根據 2022 年人力銀行調查,有超過4成以上的上班族曾遭遇言語羞辱、排擠孤立等職場霸凌行為,但真正採取法律行動者比例仍偏低,顯示多數人對「職場霸凌法律責任」的認知仍不充分;選擇隱忍,卻不一定有一個可以讓他這些受害者有一個救濟的管道,無論從現行的法規面或者是公司內規中,多有美中不足的感覺,有種我知道法規如何運作,卻又無可奈何的興嘆,這依大部份也取決於事件發生時第一線的處理單位,也就是被害人所在的公司,面對職場霸凌事件,該如何因應,為當今重要的課題。
因此,企業應建立健全的內部通報機制,搭配職場霸凌調查流程與防治措施,如導入匿名申訴、定期教育訓練及強化主管責任等制度,才能從源頭降低職場霸凌發生率。而員工則可透過蒐證、提告與訴訟等方式保障自身權益,必要時諮詢律師協助,運用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、《民法》、《刑法》等多元法規,對加害者追究責任。
打造無霸凌、互相尊重的工作環境,不僅能提升員工留任與企業形象,更是實現永續發展與職場正義的重要一步。若修法通過之後,建立一套完善的審理霸凌事件制度,使被害者更加受到保障,已然成為當今的趨勢。
更多【媒體新聞】